中国绿色时报7月9日报道(记者 王钰) 7月6日,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“湿地修复与全球生态安全”主题论坛举办。与会嘉宾共同交流国内外湿地保护修复的先进理念和技术,总结湿地保护修复模式,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。
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、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蒙启良在论坛上致辞,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、曹文宣,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、杨志峰,国际湿地公约原秘书长彼得·布里奇华特,世界自然基金会代表出席论坛。
李春良指出,目前,我国湿地面积8.04亿亩,居亚洲第一、世界第四,共有国际重要湿地57个、湿地自然保护区602个,国家湿地公园898个,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湿地植物4220种、动物2312种,湿地保护率达到49.03%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就湿地保护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,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积累了宝贵经验。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湿地保护工作的根本指南。总书记提出湿地等重大工程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考虑,系统设计治理措施方案的思想,是开展好湿地保护的重要遵循。二是强化制度建设是湿地保护的重要保障。2017年,国家林业局等8部门印发了贯彻落实《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》的实施意见,31个省(区、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省级实施方案。湿地首次纳入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》新国标,修订了《湿地保护管理规定》,27个省份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立法。三是加大政策资金投入是湿地保护的重要支撑。2013-2017年,累计安排中央投资81.5亿元,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和补助项目1500多个,恢复湿地350万亩,安排退耕还湿76.5万亩。四是调查摸清底数是湿地保护的重要基础。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,11个省份发布省级重要湿地名录,公布省级重要湿地445处。五是讲好中国故事是湿地宣传的重要体现。2016年首次在亚洲独立主办第十届国际湿地大会。2017年启动了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工作,已选出6个候选城市提交《湿地公约》秘书处。
李春良说,下一步,要把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,把高质量的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,力争到2020年,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,湿地保护率达50%,到2035年,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显著提升。
论坛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系列丛书、贵州省湿地保护规范和标准。